我國難溶性鉀資源十分豐富,把難溶性含鉀礦石中的鉀分離出來,生產出鉀肥,已經是化學家們耗費了上百年心血的大事。但其中投資少、效率高、成本低、節能環保的方法還比較少——這也是我們國家至今還只能滿足50%需求的原因。
貴州大學原化學系副教授、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駱群先生從急國家之急,為人民辦好事的愿望出發,成立了以退休老專家為主要科研團體——天德研究所——重點研究以鉀長石為原料制取鉀肥的工藝技術,歷時20年設計并開發出第五代無氧參與反應的高溫加熱爐來生產鉀肥新技術——難溶性含鉀巖石生產鉀肥工藝專利,大體技術過程如下:
一、物理化學依據
K2O?Al2O3?6SiO2是含鉀長石的標準分子式,鉀在礦石分子中是以K2O的形態存在,K2O+C=2K+CO是得到鉀的基本化學反應式,該反應在800℃的無氧環境下才能實現。
二、熱力學依據
英國化學家圖格道根在《高溫物理化學》(1984年版)關于氧化鉀分解的熱力學數據中提到,K2O+C=2K+CO的反應中CO生成所需要的溫度T=1000.47K,這一溫度也就是鉀被分離出來的溫度。
三、實驗依據
該方法在實驗室內重復上百次,在日產3t磷酸二氫鉀實驗中雖因管道漏氣沒有得到預期產品,但得到了20余公斤聚偏磷酸鉀,證明該工藝的科學、可行。
四、工藝路線
工藝路線圖
甲線——原料從含鉀礦石+還原劑碳到鉀堿爐渣排出。
乙線——煤氣發生爐生產煤氣,經除塵、儲氣罐,進入焙燒爐。
以鉀長石為原料年產鉀堿5000噸工藝中試投資費用1100萬元。